top of page

口湖-成龍濕地-蚵寮跨社區觀光

口湖遊客中心及周邊

宜梧滯洪池及湖口濕地自行車道

        總面積達100公頃的宜梧滯洪池經2年施工順利完成,有效吸納颱風所帶來的豪大雨,讓口湖、水林地區擺脫淹水夢魘,隨著環池自行車道的完工,滯洪池也成為民眾休憩、運動的新景點。

縣政府水利處指出,1986年韋恩颱風來襲,低陷的道路加上海水倒灌,讓濱海低窪地區成了湖泊,意外造就台糖宜梧農場長年蓄水的情況,如今改建為滯洪池,配合周邊抽水站,不但讓民眾免於水患之苦,更創造了1處生態園區。

        根據調查,滯洪池附近的鳥類有東方白鸛、黑翅鳶、黃頭鷺、栗小鷺、番鵑、紅冠水雞、翠鳥、彩鷸等;魚蝦蟹類有石蟳、梭子蟹、紅尾蝦、斑節蝦、紅鰽等;底棲生物有紅樹蜆、山椒蝸牛、疣吻沙蠶等,生態非常豐富。

        宜梧滯洪池就在口湖遊客中心旁,在享受騎車賞鳥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,也能及時向遊客中心的負責人進行詢問。

成龍濕地及周邊

        每年成龍溼地都會舉辦藝術節,國內外環境藝術家,分別透過自己的創作,共同呼籲大家關注成龍村及溼地的環境特色及環境議題。2013年,德國的藝術家Michael Rofka 創作了一件足以讓人進入的大型創作「虱目魚」,帶大家透過此區魚塭裡重要的工作魚種,來重新檢視溼地及周邊的環境;而台灣藝術家邱國峻亦以「年年有魚」,傳達出以養殖為業之村民們的期待;荷蘭的藝術家Johan sietzema 則以熟練的植物編織技法,表現蘆葦叢裡的魚簍,及成群小魚悠遊的意象。這些作品目前都保留了下來,吸引遊客駐足拍照甚至親自互動。

蚵寮社區的藝術

        雲林口湖鄉第一樂齡中心結合在地藝術家,教導蚵寮社區老人家蚵貝藝術,30餘名長者利用1個月時間,完成1幅大型蚵貝壁畫「口湖蚵田夕照」,畫下還設有椅子可倚畫而坐,充滿漁村悠閒風情。蚵寮社區人口老化嚴重,樂齡中心負責人陳玉釵為讓老人家走出戶外,不要整天待在家裡,與在地藝術家陳玄茂合作,每星期安排3天蚵貝藝術課程,吸引30餘名長者報名。老人家一開始對自己沒什麼信心,表示「吃到這麼老,還能做什麼藝術」,不過在陳玄茂的用心指導與陳玉釵的積極鼓勵下,老人家愈學愈有興趣,原本只是製作小型蚵貝畫,1個月前大家決定要「玩大一點」。大家選出1幅眾人最滿意的蚵貝畫「口湖蚵田夕照」,再選定社區內1幅牆,展開大型蚵貝壁畫創作,由陳玄茂構圖、老人家負責將蚵殼粘於牆上,花了1個月時間,終於完成長24尺、寬12尺的「鉅作」。老人家表示,壁畫以黃色、橙色為主,記錄蚵寮海邊的蚵田夕照,溫暖寧靜的感覺非常舒服,壁畫下方還用塑膠管製作膠筏造型椅,在此乘涼休憩,就像坐在海邊,充滿漁村之樂。

bottom of page